“医生,我邻居才33岁,平时看着挺健康的,怎么就因为吵了几句架突然心
“医生,我邻居才33岁,平时看着挺健康的,怎么就因为吵了几句架突然心梗去世了?不是说心梗都是老年人才会得的吗?”
邻居的突然去世让张女士整晚都无法入眠。她今年37岁,家里有个10岁的儿子,丈夫也在一家私企上班。发生的这一幕让她感到揪心又后怕。33岁,一个看似年轻力壮的男人,因为一场家庭争吵,竟然猝然离世。她无法接受,也害怕自己或家人有一天会遇到类似的危险。
接诊的刘主任是一位有着20年经验的心内科医生,听完张女士的描述后,神情凝重又带着些无奈:“张女士,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少见,尤其是近年来,心梗的发病年龄越来越低,甚至很多30多岁、看似健康的年轻人也可能是高危人群。”
张女士急切地问:“他这么年轻,怎么可能心梗?平时也没听说他有什么毛病啊!”
刘主任叹了口气:“这正是问题所在,很多心梗患者看似健康,其实潜藏着我们看不到的风险。这种情况往往是在情绪激动、压力大或者体力消耗过大的情况下被突然诱发。我们今天就来仔细分析一下,为什么年轻人也会得心梗,以及如何预防。”
为什么33岁的年轻人会发生心梗?
刘主任拿出纸和笔,在上面写下了几个关键词,边讲解边科普:“心肌梗死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梗,本质是因为供给心脏的血液被突然中断,导致心肌缺氧、坏死。年轻人心梗,往往有以下几个诱因和高危因素。”
1. 长期压力和情绪波动
“您提到您邻居在去世前刚和家人发生了争吵,对吗?”
张女士点头:“是的,他和妻子吵得很凶,甚至旧账都翻了出来。”
刘主任解释道:“吵架时,人的情绪会变得非常激动,交感神经被过度刺激,导致心率加快、血压飙升。同时,身体会释放大量的应激激素,比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。这些激素会让心脏的耗氧量增加,还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痉挛或血栓形成,直接诱发心梗。”
他补充说:“根据**《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(JACC)》**的研究数据,情绪剧烈波动会让心梗风险在短时间内提升两到三倍。所以,看似一场普通的争吵,其实可能是压垮健康的最后一根稻草。”
2. 潜在的冠心病或动脉硬化
张女士疑惑地问:“可他才33岁,不是应该很健康吗?”
刘主任摇摇头:“您可能不知道,其实现在的年轻人患动脉粥样硬化的比例比过去高了很多。长期的高脂肪、高热量饮食,加上缺乏运动,会让血管里的‘垃圾’—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慢慢堆积,形成斑块。”
他拿出一张动脉模型图,指着血管狭窄的部分说:“这些斑块在平时可能没什么症状,但一旦遇到情绪激动或血压波动,它们可能破裂,形成血栓,瞬间堵塞血管,就像关掉了心脏的‘水龙头’。这是年轻人心梗的主要机制。”
3. 不良生活习惯
刘主任接着问:“他平时抽烟喝酒吗?”
张女士点点头:“好像抽烟喝酒都有,听说还熬夜打游戏,作息也不规律。”
刘主任叹了一口气:“这些都是心梗的危险因素。吸烟会让血管收缩、血液黏稠度增加,大幅度提高血栓形成的风险;长期饮酒会导致血脂异常和血压升高;熬夜和睡眠不足会让心脏得不到休息,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负担。”
他强调:“吸烟的危害尤其大。《柳叶刀》的一项研究显示,吸烟者发生急性心梗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倍,而且吸烟越多、时间越久,风险越高。”
4. 家族遗传
“他有没有家族史,比如父母、亲戚中是否有人早年患过心血管疾病?”刘主任继续问。
张女士皱了皱眉:“这个不清楚,但听说他爸爸40多岁时得过高血压。”
“那就更要引起重视了。”刘主任说道,“家族遗传是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。很多年轻人看似健康,但如果有心血管疾病的家族史,他们可能从小就有血脂异常、血管功能障碍等隐性问题。如果不加以管理,很容易在30-40岁时出现早发性冠心病或心梗。”
年轻人心梗有哪些预警信号?
张女士紧张地问:“那有没有办法提前发现问题?是不是心梗发生前会有预兆?”
刘主任点头:“是的,虽然有些心梗会突然发作,但大多数人在事发前会有一些信号。”
他列举了几个常见的心梗前兆:
胸痛或胸闷:通常是压榨性疼痛,持续几分钟到十几分钟,休息后可能缓解。
左肩、背部或下颌放射痛:疼痛可能不仅局限于胸部,还会向身体其他部位扩散。
心慌、气短:尤其是活动后加重,可能提示心脏供血不足。
出冷汗、恶心、头晕:这些是心肌缺氧导致的非典型症状。
不明原因的疲劳:即使休息也感觉提不起劲,可能是心脏发出的“求救信号”。
他提醒:“如果发现这些症状,尤其是胸痛持续超过10分钟,必须立即就医,千万不要拖延。”
张女士紧张地问:“医生,那我们普通人该怎么预防呢?我有点担心我老公也有风险。”
刘主任微笑着说:“别太担心,心梗是可防可控的,只要从现在开始重视心血管健康。”
“医生,听您一说,我真的感到心梗离我们并不远。以后一定督促我老公多注意!”张女士感慨道。
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没有了